近日,觀眾參觀騰訊企鵝。記者鐘華登攝
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的源泉,基礎研究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會催生一系列新技術、新發明,帶動新興產業崛起,促進經濟社會發生重大變革。
在一些基礎研究強國,企業是不可忽視的生力軍,它們與政府一道成為推進基礎研究的“雙引擎”。過去,企業投入較低一直是我國基礎研究的一個短板。在深圳,情況正在發生變化。以華為、騰訊等為代表的龍頭企業通過加強研發能力建設,尤其向基礎研究要創新力量,搶占產業核心技術制高點。
華為創新2.0:面向5年以上的前沿技術
基礎研究收益未必立竿見影,但卻是打基礎、利長遠的好事。
今年4月,華為在深圳的“全球分析師大會”上宣布,成立華為戰略研究院,通過每年3億美元的合作經費,支持學術界開展基礎科學、基礎技術、技術創新的研究。華為董事徐文偉表示,華為過去的創新是1.0模式,主要是產品、技術和解決方案的創新,華為戰略研究院成立后,負責5年以上的前沿技術的研究,是華為技術體系的重要一環,也是創新的2.0模式。
企業投入基礎研究,華為是最積極的參與者之一。華為公司創始人兼CEO任正非多年前就表示要勇闖“無人區”。“新技術的生命周期太短了,如果不進入基礎研究,就會落后于時代。一個公司不做基礎研究,就會變成一個代工廠。”今年1月17日他接受本報記者采訪就如此表示。
基礎研究投入大、見效慢,是需要不斷投入的事業,但華為不計回報。任正非說,這30年真正的突破是數學,在化學、神經學等方面剛剛起步。在具體領域,他說,在電子、光子領域,華為已經做到世界最領先,而量子研究還跟著后面,“我們要研究如何把量子研究成果用到產品上來”。華為今年將單獨拿出36.8億美元投入用于“戰略預算”,這筆錢不計入研發投入,主要會給高校和研究機構支持他們的研究,但華為不會占用大學的研究成果。
年報顯示,華為2018年全球銷售收入7212億元,在研發投入上的費用達1015億元,占銷售收入比重為14.1%。華為近10年投入研發費用總計超過4800億元。
騰訊:與政企學研通力合作
在對基礎研究的投入上,只有富有卓識遠見、敢為人先的企業才能堅持更久、走得更遠。
“我們做應用創新,就是在科學家拓展的疆土上去建樓,基礎研究的拓展是拓展人類認知的邊界。”騰訊公司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如此形容。他在“2018智博會”表示,過去看到做基礎研究投入很大,遙遙無期,更多選擇做應用。“長期下來,我們的基礎研究仍然薄弱,獨到的創新不多。現在是我們政企學研一起努力來改變現狀的時候了。我們不應該放棄,在科技賽場上踢出‘世界波’的夢想。”
如何發展基礎科學研究,馬化騰認為,包括政府、產學研等方面都要通力合作。早在2016年,馬化騰就參與發起未來科學大獎,并認捐了“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2018年11月,馬化騰聯合眾多知名科學家共同發起設立“科學探索獎”,騰訊基金會投入10億元人民幣的啟動資金資助。“科學探索獎”每年將在基礎科學和前沿核心技術方面的九大領域,遴選出50名45周歲以下的青年科技工作者,期望能夠激勵一代又一代青年人投入到科學探索之中。
騰訊在基礎研究領域上越走越遠。騰訊內部也設立了不少以基礎研究為方向的實驗室,如量子實驗室、機器人實驗室RoboticsX等。以量子實驗室為例,騰訊希望推動量子科技的發展,幫助基礎性科學的進步。目前,量子通信方面,已經有比較成型的產品,騰訊也正在把這些產品連接到騰訊云的一些業務和產品里。
補短板:政府與企業積極作為
在今年兩會期間,科技部部長王志剛向媒體表示,要補齊中國基礎研究的“短板”,不僅中央財政要加大投入,地方政府和企業同樣要更加積極主動作為。他說,中國企業隱藏著無窮力量,只要其投入的積極性被激活,基礎研究便多了一股源頭活水。激勵企業參與基礎研究投入,不是一聲呼吁就足夠,必須營造良好的環境,讓企業從中嘗甜頭、有勁頭。
科技部、教育部等印發的《“十三五”國家基礎研究專項規劃》強調,引導有條件的企業特別是大中型企業和企業化轉制院所重視并開展基礎研究;去年發布的《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基礎科學研究的若干意見》也提出,創新政府管理方式,引導企業加強基礎研究,提升市場競爭力。
深圳始終堅持把創新作為城市發展主導戰略,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強化基礎研究。今年正式開始實施的《深圳市關于加強基礎科學研究的實施辦法》提出,加大財政對基礎研究投入力度,引導更多企業和社會資本支持基礎研究。支持企業、社會組織設立基礎研究基金會,通過接受社會捐贈、設立聯合基金等方式籌集基礎研究經費。
深圳市副市長王立新此前在公開場合透露,目前深圳高新技術企業超過1.44萬家,研發投入占比已達4.2%;今年市財政科研專項資金的三分之一將用于基礎研究,這部分總投入預計將超過40億元。(記者 陳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