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有一個信號值得大家注意,會議特別提出的2022年七項重要政策,明確了科技政策要扎實落地。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科技政策作為七大政策組合拳的一部分,專項提出來,凸顯了科技創新在經濟發展中的重要性。
△央視財經《經濟半小時》欄目視頻
每一份國家大獎的背后,都是研究團隊長達十幾年的奮斗。讓同濟大學醫學院介入血管研究所副所長張海軍和他的團隊獲獎的,就是一根看似平平無奇的軟管,但并不是一根普通的管。
心臟病、腦血管疾病、惡性腫瘤是威脅人類健康的三大疾病;在臨床上,這三類疾病實施救治時需要建立“中心血管通路”,就是在人體的靜脈血管里插入一根長達幾十厘米的軟管,以便病人在后續的治療過程中,通過這根管道輸送化療等刺激性藥物,減少病人在輸藥時的應激反應。
建立中心血管通路的醫療技術2000年從海外引進到中國,直到張海軍研發出這根軟管前,全球只有三家國際醫療企業能夠生產這樣的中心血管通路導管,價格高達5000元。
不僅昂貴,還會出現很多并發癥,總體發生率高達30%左右。在同濟大學附屬第十人民醫院的一間診療室里,李茂全進行導管斷裂抓捕手術。
這位患者安裝導管后,回家釣魚,用力甩魚竿后,突然感覺不適,緊急到達醫院后,才發現血管內的導管斷了。
同濟大學附屬第十人民醫院介入血管外科主任 李茂全
創新都是從問題開始的。30年前,張海軍原本是北京一家骨科醫院的醫生。在見識過國際醫療展上來自國際企業的高精尖醫療設備之后,2003年,張海軍在山東德州創辦了一家企業,從簡單的尿管、引流管開始了產品研發。
一邊生產簡單的導管,一邊對標國際上最先進的中心血管通路導管,連續十幾年,張海軍每年都把公司的全部利潤拿來做研發。2006年,他和同濟大學附屬第十人民醫院合作,共同成立了介入血管研究所,研發中心血管通路導管。
2011年,張海軍和團隊共同研發的中心血管通路導管獲得許可證,推向市場,售價降低到1000元。這根小小的導管還蘊藏了諸多硬核科技,關鍵就是能導航。
把一根長達30厘米的導管插入靜脈血管里,一直要到達心臟附近,之前醫生們判斷導管是否到達指定位置全憑直覺估量,然后經過X線去證實和引導。
現在,有了張海軍他們團隊研制的多普勒心電一體化診療設備,把導管插入血管這個過程就像把筷子放進桶里,當導管接近心臟大動脈部位時,顯示屏里的心電圖P波高聳,精準導航,誤差不到一公分。
不僅如此,被他們改良后的導管,并發癥也降低到了只有3%。現在,不僅全國3000多家醫院都用上了他們研制的數字化血管通路技術,國際醫療企業也在學習他們的技術。十五年時間,張海軍他們終于把這一全新的血管通路技術完成了面向市場的轉化。
來源:央視財經(ID:cctvyscj)
監制:柯成韻
記者:張揚洋 李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