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暴雨狂風襲鵬城。據深圳市三防指揮部辦公室公布的信息,6日至8日的降水,是深圳十年來持續時間最長、強度最大的一次季風降水。強降雨期間,全市各級各部門嚴陣以待,全力防災減災,力保整體汛情平穩,未出現重大災情和因災造成的人員傷亡。
面對“十年最強”龍舟水,深圳靠的是聯防聯治。防災減災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既需要各職能部門橫向協作,也需要各級政府縱向協作。攥指成拳,合力防汛,事半功倍。守穩安全“防線”,得力于市委市政府的有力指揮、市三防指揮部辦公室的統籌協調,得力于氣象、水文、海洋等部門預警監測及時,得力于水務、住建、公安、交通、自然資源等部門調度迅速及時,更得力于深圳防災平臺打破信息壁壘,統一指揮,協調部署。制度上,深圳全面推進應急管理機構改革,加快形成“大應急”管理格局,系統謀劃和推進防災減災救災工作。技術上,深圳前瞻布局數字政府、智慧城市建設,今年汛期上線“智慧三防應用系統”,全面提高了政府行政效能和協同作戰能力。制度、技術齊保障,筑牢了聯防聯治的堅實安全防線。
面對“十年最強”龍舟水,深圳靠的是機制有力。近年來,深圳加快推進自然災害防御體系建設,高度重視自然災害治理體系創新。特別是2018年遭遇強臺風“山竹”后,深圳推出一系列舉措,為應對常見災害進一步織密了網絡、訂立了標準、備齊了應急“劇本”。此次龍舟水來襲前,深圳就提前推演了災害影響,加大了隱患排查力度,轉移了重點地區、高危地段的人員,實現了防患于未然;及時發布預測、預警,并根據預警等級觸發、解除“四停”“五停”方案,維護了社會安定有序。防災減災,市民“無感”,就是最大的安全感。面對不期而至的災害,深圳必須堅持以防為主、防抗救相結合,以進一步完善機制,不斷提高防災減災系統化、人性化、智能化、精細化水平。
面對“十年最強”龍舟水,深圳靠的是治水真功。強降雨帶來的內澇是“突發病”,但要治本,還需先治城市水系“血脈不暢”的“慢性病”。提升城市自然生態的承載力、消化力,提高災害影響的閾值,是常態減災和非常態救災相統一的最佳體現。近年來,深圳水環境質量明顯改善,治水成效得到國務院肯定。改善河流生態,加大濕地保護,水系豐富的深圳擁有了眾多自然泄洪道、儲水區;加之持續加大排澇水利工程建設,深圳離“海綿城市”目標更進一步。此次龍舟水,過去內澇嚴重的低洼地區積水程度明顯下降,居民享受到治水釋放的生態紅利。繼續優化治水工程建設,鞏固治水成效,深圳水更綠、天更藍,自然災害發生率、破壞力就會持續走低。
每一次自然災害,都是對城市綜合治理能力的一次檢閱。可以說,平穩度過這次“十年最強”龍舟水,顯現出深圳提升防災內功的明顯成效,也推動我們不斷總結經驗、對標一流,繼續推進全方位、現代化的自然災害防御體系建設,全面提升災害防御能力,夯實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城市范例的安全基石。
■ 深圳特區報評論員 王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