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工作方案》。方案指出,開展“無廢城市”建設試點是深入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的具體行動,是從城市整體層面深化固體廢物綜合管理改革和推動“無廢社會”建設的有力抓手,是提升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的重要舉措。
根據“方案”,所謂“無廢城市”,就是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為引領,通過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續推進固廢源頭減量和資源化利用,最大限度減少填埋量,將固廢環境影響降至最低的城市發展模式,也是一種先進的城市管理理念。由此概念,我們可以把握“無廢城市”建設的三個關鍵環節:源頭減量、資源化利用、城市管理理念。
“無廢城市”,并不是指城市廢物零排放,而是首先要通過形成綠色的生活、生產方式,實現廢物排放的減量。一方面,在存量清理上,新環保法生效后全國開啟的環保行動,已經取得階段性成功,為推進“無廢城市”建設打下了堅實基礎。未來還要繼續打好藍天保衛戰、碧水保衛戰等環保戰役,著力鞏固和擴大環保成果。另一方面,則是要減少廢物的排放量,包括實施工業綠色生產,推動大宗工業固體廢物貯存處置總量趨零增長;推行農業綠色生產,促進主要農業廢棄物全量利用;踐行綠色生活方式,推動生活垃圾源頭減量和資源化利用。這方面任務較重,涉及生產、生活各方面,也包括工業、農業諸領域,是個系統工程,需要全民參與和共治。
人類的生產、生活,一個城市的運轉,不可能不產生廢物,但是,提升對廢物的資源化利用水平,可以將其對環境的影響降到最低。這既需要在國家層面大力推進對于廢物資源化利用技術的投入和攻關,也需要發揮資本和企業的創新作用。有數據顯示,預計到2030年,我國固體廢物分類資源化利用產值規模將達7萬億元左右,帶動約4000萬個就業崗位。如此一來,可以實現環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贏。
“無廢城市”的實現,最終還是要回到城市發展模式與管理理念的升級上來。過去我們習慣了“邊污染,邊治理”的粗放發展模式,在評價城市的發展成果時,也很少算環保賬。但在“無廢城市”理念的引領下,必須將城市的環保指數、廢物排放和資源化利用水平,置于更加重要的位置。“方案”要求,要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人民幸福生活的增長點、成為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支撐點,這對升級和優化城市的發展模式與管理理念提出了現實要求。
“無廢城市”建設,注定是一項長期工程,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相應的制度和法律保障很重要。“方案”要求,健全生態環境保護法治體系,強化生態環境保護能力與保障體系。比如,完善生態環境保護領域民事、行政公益訴訟制度,加大對生態環境違法犯罪行為的制裁和懲處力度。當然,這些并不是孤立的,“無廢城市”建設,必須放在當前整體推進環保治理的大背景下來看待,相關制度建設和法律完善,也應該立足于“大環保”的需要。
“方案”提出,計劃在全國選擇部分城市開展“無廢城市”建設試點,探索建立綜合管理制度和技術體系,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示范模式。深圳在生態環保建設方面有著良好基礎,完全可以大膽爭取入選“無廢城市”建設試點。這樣既能為全國貢獻自己的經驗與方案,也可為進一步推進發展模式和城市管理理念的升級找到新抓手。(朱昌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