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時期,廣東把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作為核心戰略、優先戰略和總抓手,科技創新取得較好進展。其中,衡量區域創新能力的核心指標——R&D(即研究與開發)經費支出占GDP比重有大幅提升,2015年達到2.5%,比2010年提高0.7個百分點。(9月11日《南方日報》)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創新是第一驅動力。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決定著中華民族前途命運,要把創新驅動發展作為面向未來的一項重大戰略實施好,要加快研究提出創新驅動發展頂層設計方案,抓緊出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的政策和部署,推動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形成新的增長動力源泉。近年來,廣東把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作為推動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和產業轉型升級的核心戰略和總抓手,制定實施了一系列新的政策舉措,推動全省科技創新駛入“快車道”。
頂層設計增創創新驅動發展的政策新優勢。早在2014年6月,廣東就在全國率先出臺《關于全面深化科技體制改革 加快創新驅動發展的決定》,作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科技工作發展的綱領性文件,明確了新時期、新形勢下全面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創新驅動發展的總體要求、目標任務和工作舉措。同時,為促進《決定》的落實和落地,廣東又于2015年2月出臺了《廣東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科技創新的若干政策意見》,這一被稱為“粵十二條”的《意見》,從創新券補助、科技企業孵化器建設用地和財政補助,以及科技成果轉化收益和人才安居等方面,提出了多項國內首創的重大創新政策,充分體現了廣東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
全面深化科技體制改革釋放第一生產力潛能。為破除體制機制障礙,最大限度解放和激發第一生產力潛能,廣東一方面深化科研體制改革,以新機制、新思路整合全省優質科研創新資源,推動組建新的廣東省科學院。另一方面廣東自2014年7月開始,加快實施科技業務管理“陽光再造行動”,全力打造科技業務管理陽光政務平臺,通過整合歸并設立5大財政科技專項資金,全力構建起新型科技業務體系。2014年11月,廣東又組織重大科技專項推進會,以新思路、新機制凝煉實施9個省重大科技專項,在計算與通信集成芯片、移動互聯關鍵技術與器件、云計算與大數據管理技術、新型印刷顯示材料、可見光通信技術及標準光組件、智能機器人、新能源汽車電池和動力系統、3D打印、干細胞與組織工程等關鍵領域,重點打造一批科技“明珠”工程。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廣東對科技創新的高度重視和真抓實干,結出了豐碩果實。數據顯示,廣東全省區域創新能力綜合排名連續7年位居全國第二,技術自給率達70%,有效發明專利量和PCT國際專利申請量保持全國第一。目前廣東擁有的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總數達到11105家,居全國第二;科技企業孵化器達到399家,在孵企業1.8萬家,高新技術產品產值5.3萬億元,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39%,2015年全省R&D科研經費支出占GDP的比重達到2.5%。
習近平總書記曾提出殷切期望:“廣東是經濟大省,不僅地區生產總值要支撐全國,結構調整也要支撐全國,必須在推動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上走在前列,當好創新驅動發展的排頭兵。”回望過去,廣東不墨守成規、不因循守舊,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正闊步行進在以科技創新為引領的創新驅動發展大道上。放眼當下,進入經濟發展新常態,廣東正重點統籌推進珠三角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和全面創新改革試驗試點省建設,特別是以深圳、廣州為龍頭,珠三角其他7個地市為支撐的“1+1+7”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加快完善開放型區域創新體系,強化重點領域關鍵環節科技攻關,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大力促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將珠三角打造成國際一流的創新創業中心,推動全省經濟發展邁上創新發展的戰略軌道。
銳意進取者強,科技創新者勝。可以預見,伴隨著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強勢推進、深入落實,擁有創新自信、保持創新定力的廣東,一定能夠塑造更多依靠創新驅動、更多發揮先發優勢的引領型發展,繼續走在前列,當好全國創新驅動發展的排頭兵和領跑者。(南方網羅建華)
?